党中央格外的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不断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淄博市积极做出响应号召,格外的重视并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特别是2022年以来,组织并且开展了全市社科规划研究工作,推出了一批兼具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优秀研究作品。为充分展示淄博市社科规划研究工作的丰硕成果,激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奋发有为、再创佳绩,特选取部分优秀研究成果予以刊登。
我国经济转型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非公有制企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而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本文以淄博市为例,研究了金融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现状、难点,以及深度分析了问题成因。研究发现民营企业在融资上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民营企业贷款增长小于国有企业,普惠金融政策支持下小微民营企业贷款增幅较大。二是民营企业的不良贷款风险水平较高,且主要集中在小微型民营企业。三是民营企业平均融资规模相对较小,金融助推民营企业规模发展的动力不足。四是“减税降费”政策红利下,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降低,在企业规模上呈现差异性。究其原因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市场需求收缩下民营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扩大再生产的融资需求下降、能力减弱。二是竞争中性、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制约着民营企业融资,进而弱化了关键性生产要素的聚合能力,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三是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环境叠加影响下,信贷资源投向风险可控或较低领域,造成生产性民营企业融资规模增长相对有限的现象。四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去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导致银行经营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转变,影响产值较小的民营工业企业融资规模和成本。为检验以上研究观点,探究制约民营企业融资的影响因素,本文立足于山东省内民营企业实际情况,随机调查抽样的方式,选取了2854个民营企业融资情况的样本数据,从产业政策、金融风险以及企业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衡量了对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无论是外部的区域金融风险,还是企业自身风险,风险程度越高,民营企业融资水平受限;其次,工业主导的区域内,渐进式的产业调整政策降低民营企业营业收入、风险的波动,有助于保持融资的稳定性;第三,民营企业融资具有规模异质性,其中小微型民营企业抗风险、逆经济周期能力较弱,融资约束性较高。基于以上结论,从政府、银行和民营企业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民营经济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充满活力、富有竞争,推动着市场发挥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具有显著的重要意义。研究表明,民营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贡献可被概括为“五六七八九”,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可见,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和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宏微观因素叠加冲击影响着民营企业市场和环境,民营企业为应对危机、转型发展,需要面对着融资的困境和压力,在新形势下民营企业融资问题更加突出明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民营公司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这为支持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针对民营经济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相继出台《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意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成本,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更好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新时期,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下,如何推动民营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所在。融资问题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而且金融支持和服务民营企业又是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方向。基于此背景,本文从资金供需两端的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质量和民营企业自身经营视角,以淄博市为例,研究了金融支持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现状和分析融资难点深层次原因和特征,利用民营企业微观数据,分析了在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风险承压背景下的融资约束因素,探究了何如破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难题,为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贡献和作用突出,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梳理和总结相关文献发现,研究民营企业的方向聚焦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具体而言,研究方向及成果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融资问题成因分析和解决问题政策措施两个方面。
(一)民营企业融资问题成因。从企业经营角度看,民营企业融资是经营决策的一部分,是实现扩大再生产、技术改造提升或缓解资金流动性风险等目标的经营行为,按照金融投资市场“趋利避险”规则,融资能力首先取决于自身盈利能力、管理水平,以及未来发展前景。若民营企业有着较好经营理念、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对融资行为将非常有益,无论是通过发债或上市的直接融资,还是从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都相对较易;若民营企业存在公司治理不完善、财务不规范、信息不透明等问题,一般的会导致融资较难、融资水平较低现象,这是产生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主要内部原因(郭晓蓓等,2020;陆岷峰,2020)。对于资金供给方的金融机构而言,提供资金是在风险可控下实现增值的企业经营行为,其市场行为决定了盈利能力不强、风险抵抗力差的民营企业融资门槛和成本相对较高。同时,金融机构受到监管、盈利导向等因素影响,也会导致金融机构信贷投向民营企业有所差异。有研究指出,基于放松利率管制前提下,加强信贷风险定价能力及调节作用,使其形成与民营企业规模性质、治理模式、经营理念和运作环境所传递风险特质的有效定价,有助于缓解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赵平和姚耀军,2022),而要实现放松利率管制,就要平衡好监管与金融发展关系,对金融机构自身定价能力和水平有较高的要求,既要防止金融机构“野蛮”“粗放”竞争发展,又要促进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按照市场原则向民营企业倾斜。陆岷峰和汪祖刚(2019)从金融机构“伪创新”角度研究认为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受到了金融机构“脱实向虚”的负面影响,金融机构将资金通过表外业务、同业业务而形成的脱离实体经济“空转”行为抬高了企业融资成本。这表明在放松管制,因利导向下金融机构出现了“非本源”性资产增长问题。金融机构规模、结构等属性具有差异性,对民营企业信贷投向政策有所不同,田希永和孙建如(2021)基于金融规模和结构视角,研究指出提升中小银行市场地位能够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在较多的文献中将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进行对比分析融资问题,研究表明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债务对民营企业融资具有“挤占效应”,问题实质则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竞争力、政府隐性信用背书等方面,例如刘乐峥和吴晓斌(2022)研究表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扩张加剧了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王志锋和谭昕(2021)研究之后发现非公有制企业贷款的抵押率和期限显著低于国有企业而受到相对融资约束。魏革军等(2021)指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非公有制企业形成“挤出效应”,同时也可能因项目“分包”形式承揽项目或增加订单存在收入的“溢出效应”但该研究没有考虑到承揽项目的承包方需要自筹资金“入场”情况,且工程支付款项也受到审计验收、资金回笼等因素影响,实际上当期的“溢出效应”影响较为有限。还有些研究非公有制企业融资的其他影响因素,例如张云超(2022)研究指出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上升显著减低非公有制企业融资规模,并导致融资问题突出。张雪莹和刘茵伟(2020)研究表明影子银行扩长、债券市场违约、金融市场流动性下降会降低民营企业债券的净融资规模。
(二)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政策措施。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不断出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缓解融资问题的政策,但是在政策落地执行中也存在政策供给与需求错配、扶持与救助界限不清、竞争中性偏失等精准悖论问题。针对这些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林莉等(2022)认为民营企业融资扶持政策应保持适度干预,坚持恪守政府与市场作用边界、兼顾供需双方利益、善用市场化政策工具原则。陆岷峰(2020)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应构建长期有效的民营企业融资体制与机制,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畅通融资渠道。桑朝阳(2022)则提出在促进和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下商业银行可从产业选择和模式创新上发展突破,解决民营企业融资中信息不对称、风险控制和规模问题出。徐光等(2019)研究表明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定向支持政策降低了发现成本,取得阶段性政策效果,调整债券市场结构、出台更多的精准定向支持政策有助于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梅冬州等(2021)分析指出宏观政策制定应关注政策或冲击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并通过调节银行准备金或用财政资金补充银行资本金进行应对来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曾刚(2018)、匡贤明(2019)、徐博欢(2020)等研究认为对于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应坚持市场化规律和法治化原则精准施策。
通过梳理和总结现有的研究文献得出,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受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市场竞争、外部环境、风险承受等多因素影响,多数文献能够基于资金供给和需求双方进行市场行为的成因分析。在经济向好、顺周期阶段,市场自主调节倾向于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均衡状态发展,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相对的不突出。在经济下行、逆周期或不确定性因素冲击影响下,市场有效配置“失灵”,需要政府政策干预和调控,为解决政策精准悖论问题,多数研究指出应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适度政策干预,并从金融改革、直接融资渠道、创新融资工具等方面提出了参考建议。本文研究的边际贡献价值:一是研究金融风险对民营企业融资约束影响。金融风险可分为区域性外部金融风险环境和内部金融融资违约风险。宏观不利因素影响下加剧了金融风险的暴露,促使企业违约风险的上升。本文从内外部金融风险两个维度分析对民营企业融资的影响程度。二是研究产业政策调整对民营企业融资影响。研究了工业经济主导下民营企业融资问题,样本数据大多分布在在工业经济主导区域,在基准回归模型下加入工业经济特征变量,估计工业经济特征变量对非公有制企业影响程度。三是研究不同非公有制企业规模下融资异质性。按照行业划分标准,取样样本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微型民营企业,分别研究了不同企业规模下融资差异。
1.民营企业贷款增长小于国有企业,普惠金融政策支持下小微民营企业贷款增幅较大。2020-2022年,全市企业贷款增长了1150.78亿元,其中民营企业贷款增长345.74亿元,国有企业贷款增长457.95亿元,民营企业贷款比国有企业少了112.21亿元。从增长的结构看,民营企业贷款增长转变成以小微型民营企业融资需求驱动为主的局面,小微型民营企业贷款增长328.14亿元,占民营企业贷款的94.91%,且增幅高达81.75%,增幅水平远高于民营企业贷款44.65个百分点。而大中型民营企业贷款增长较为有限,仅增长了17.6亿元。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受普惠金融政策的影响。在普惠金融政策支持下,银行业基于贷款投向指引和监管督导,普惠金融持续推进发展,普惠型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贷款实现了加快增长。同时,区域贷款规模增长有限,普惠型贷款挤占了其它企业贷款增长空间。二是宏观因素不利影响下,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融资需求减弱。大中型民营企业比小微型民营企业抵抗风险和逆经济周期应对能力强,经历疫情冲击后对市场前景预期不乐观,扩大再生产意愿不足,融资需求相对稳定,甚至有趋于饱和或减缓的趋势,而小微型民营企业风险较高、规模有限,即使有融资需求短期内无法弥补和改变民营企业融资规模的现状。
2.民营企业的不良贷款风险水平较高,且主要集中在小微型民营企业。从规模看,在企业贷款中,民营企业在各类企业贷款中的不良水平较高。2022年末,民营企业不良贷款余额37.61亿元,占企业贷款的71.22%,而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余额仅为0.97亿元。从结构看,在民营企业的不良贷款中,小微型民营企业的不良贷款占60.57%,余额22.78亿元。在疫情冲击和经济缓增影响下,前期有风险苗头或已出风险的企业进一步承压。对比2020年末,民营企业的不良贷款减少38.85亿元,但小微型民营企业的不良贷款增长了3.85亿元。从趋势看,民营企业贷款有风险扩散裂变和质量向下迁徙压力。民营企业的关注类贷款余额172.94亿元,比2020年增长了85.09亿元,占比96.94%,增幅96.89%,高于企业贷款的25.22个百分点,其中小微型民营企业的关注类贷款增幅高达198.08%。民营企业的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余额分别为15.62亿元和18.15亿元,分别占民营企业贷款的41.54%、48.26%,有风险的民营企业经营发展状况得不到有效改善,贷款质量将继续向下迁徙。
3.民营企业平均融资规模比较小,金融助推非公有制企业规模发展的动力不足。2022年末,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贷款规模差距不明显,贷款余额分别为1277.88亿元和1336.18亿元,而有贷款户数差距较多,分别为14921个和887个。因此,从平均贷款水平看,非公有制企业的平均贷款规模较小,与国有企业的差距较大。民营企业的平均贷款规模仅为0.09亿元,而国有企业平均贷款达到了1.51亿元,是民营企业的16.78倍。尽管有贷款的民营企业较多,但单户的融资规模相对较少,这与民营企业对经济贡献度不匹配。2020-2022年,广义统计口径中的企业有贷款户数增长了94774个,而民营企业增长了4948个,其中小微型民营企业增长了4778个,民营企业有贷款户数增量占比较低,小微型企业是民营企业贷款户数增长的主因。这主要与疫情期间金融支持个体经营政策有关,个人经营性贷款户数增长了89357个,增量占比达94.28%,而民营企业贷款户数增量占比仅为5.22%,即使剔除个人经营性贷款户数增长影响,民营企业贷款有效户增长表现不足,且单户的融资规模较小,使得企业贷款规模发展有限。
4.“减税降费”政策红利下,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降低,在企业规模上呈现差异性。2022年,民营企业累计发放贷款的年化利息收入为60.61亿元,占比46.46%,而民营企业年度累计发放贷款1392.92亿元,占比48.92%,民营企业发放贷款规模占比要高于贷款利息收入占比2.46个百分点,其中小微型民营企业贷款累计发放贷款占比、累计利息收入占比分别为29.41%、28.72%,小微型民营企业贷款累计发放贷款占比要低于累计利息收入占比0.69个百分点。这表明民营企业融资规模增长,融资成本有所降低,而小微型民企融资相对较高。若按年度累计发放贷款利息收入除以累计发放贷款金额粗略估算融资成本,民营企业融资成本4.35%,低于全部企业的0.23个百分点,而小微型民营企业融资成本4.69%,高于民营企业0.34个百分点,充分表明大中型民营企业融资成本相对较低,而小微型民营企业融资成本较高。2020-2022年,银行业每年累计承担或减免的信贷相关费用分别为2042.12万元、371.44万元和426.23万元,其中承担或减免小微型民营企业贷款相关费用占比分别为95.13%、67.39%、73.19%,尽管小微型民营企业比大中型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高,但贷款费用减免较为受益。
1.市场需求收缩下民营企业纯收入能力变弱,扩大再生产的融资需求下降、能力减弱。市场需求收缩加重了非公有制企业的“被动加杠杆”压力,弱化了信贷支持政策效果。我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资产利润率连续数年出现了大幅下跌态势,从2017年的10.94%降至2019年的3.4%,2020年小幅回升至4.28%。民营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则出现攀升态势,从2017年的52.36%升至2019年的67.77%水平,2021年小幅回落至59.72%。这些数据表明,非公有制企业正处于盈利水平快速下降、债务负担持续加重和抗风险能力整体趋弱的不利局面中。在过去五年左右的时间里,从外部环境和政策因素看,受市场需求大幅波动和供给端的众多规范性政策的双向挤压,民营企业各方面的生产成本持续攀升,要素制约日趋严重,库存积压、应收账款拖欠等现象加剧了现金流紧张,融资主要用于解决经营问题,少量用于扩大再生产。一方面,面对市场需求的大幅波动,潜在的产生过剩问题致使民营企业既难以从阶段性的旺盛需求中获利,又难以规避掉市场需求迅速下落时的巨大负面冲击。另一方面,土地、环境容量和能耗约束等方面的规范性政策不断推陈出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正常的生存与发展节奏。
2.竞争中性、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制约着民营企业融资,进而弱化了关键性生产要素的聚合能力,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在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阶段,存在着公司治理不完善、经营和财务管理不规范和内控监督约束制度缺失等共性问题,产生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制约着企业的融资能力。例如,企业财务管理不合规、资金用途不真实性、财务信息不全面等问题,使金融机构无法精准、客观地把握企业的真实状况,加剧了双方信息不对称和违约风险发生概率。为了给融资需求企业增信,引入了政府性担保公司,但政府性担保公司多倾向政策性功能,且多数要求提供反担保措施,商业担保和互助担保仅是补充和辅助,缺乏运营灵活性。担保公司管理机制、经营和风控能力尚不完善,导致担保费率相对固定,尚未根据市场竞争、企业需求形成差异化费率。同时,信用市场和环境建设不够成熟,金融机构、担保公司、融资民营企业三方未成形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存在,融资风险并没有实质性降低,仅是分散和转移承担,担保公司自身及关联问题导致为民营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能力有限。企业融资能力的弱化,直接削弱了企业聚焦和吸附其他生产要素的能力,并导致了相配套的生产服务体系停留于发育相对不充分的状态。由于缺乏高效的生产服务体系的支撑,民营企业对关键性生产要素的聚合能力进一步趋于弱化,导致了企业在推进科技创新时的资源条件与能力上的相应欠缺,于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始逐渐衰退。
3.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环境叠加影响下,信贷资源投向风险可控或较低领域,造成生产性民营企业融资规模增长相对有限的现象。由于部分民营企业经营失信,造成了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授信收紧,致使为数众多的民营企业难以通过较为发达的市场机制来获得相对持续的资金补给与支持,进而导致民营企业处于发展的相对萎缩与低迷状态。我市自2014年担保圈风险、大额授信风险暴发以来,经过清收、重组、转让、核销等多种方式的处置和化解,信用风险基本得到了控制,不良贷款余额从2014年末的52.57亿元上升至2019年末167亿元的最高点,随后逐年下降,截至2022年末,我市不良贷款余额63.47亿元,不良率1.35%。逆经济周期、边缘政治和贸易壁垒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下,金融风险防控和化解压力依然存在。民营企业不良贷款余额37.61亿元,民营企业贷款不良率2.94%,高于全部贷款1.59个百分点。民营企业逾期贷款83.51亿元,占全部企业逾期贷款的76.72%,其中逾期60天以内贷款48.16亿元,占民营企业逾期贷款的57.67%,逾期贷款化解和清收压力较大。在“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优化和调整过程中,金融机构更加审慎经营,信贷资源投向房地产、政府平台等风险相对较低或整体可控领域,以及受财政和金融政策刺激经济的引导而投向基建领域。基础建设在我国经济中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2020年开始我市信贷投向基础建设领域资源不断增加,主要表现在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大基建行业,2020年末投向三大行业的信贷资源占比达12.37%。而同期的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信贷投向资源占比分别为18.51%、13.33%。在2021年实施房地产“三条红线”政策以前,房地产行业信贷投向占比达5.63%,增量位于行业投向前列;住房按揭贷款占比达到了23.95%,远高于我市制造业信贷投向占比4.03个百分点,贷款余额多了156.55亿元。在宏观货币政策以“精准滴灌”工具代替“大水漫灌”提前下,区域内相对有限的信贷资源投向基建、政府债务平台和房地产等领域,挤占民营企业信贷融资。
4.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去工业化”产业体系调整,导致银行经营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转变,影响产值较小的民营工业公司融资规模和成本。在传统工业经济时期,工业的资本密集型融资需求特点与银行业规模效益相互协调和促进,传统的银行业以信贷规模扩长实现了经营效益提升,同时也满足了工业体量大的融资需求,促进了工业企业固定投资、经营运转和扩大再生产等经营发展。随着科技进步、技术发展以及其他外部环境的变化,学术上定义的后工业经济时代或已到来,“去工业化”被描述为新时代的特征,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和产业转型直接影响到了银行业资产端投放,进而影响经营安全性、盈利性和稳定性。在“去工业化”背景下,经济增速和波动较低、GDP依赖的资本投入强度回落、单位GDP资本投资需求下降等,商业银行传统经营发展面临挑战,信贷需求增速或将持续减缓,经济增长对资本投入的依赖逐步降低,银行信贷资产规模扩张动能减弱。传统的追逐规模导向下的“增量-增收-增效-增值”的传导逻辑受到阻力,重点体现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信贷投向变化上,我市作为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工业生产总值由2015年1959.51亿元减少至2020年1504.76亿元,工业的信贷余额由1297.47亿元减少至944.1亿元,贷款投向行业占比由48.74%下降至24.33%,近两年由于金融监管政策引导,工业贷款投向有所回升,2022年末工业贷款余额1049.47亿元,“去工业化”过程中产能、盈利能力和未来预期发展等融资性财务指标下降,使得金融机构调整或压缩信贷投向。金融机构经营发展模式逐渐向零售、个人经营和消费等第三产业领域,但我市第三产业中除批发和零售业、住房按揭消费贷款占比较高,其他行业占比相对较低。尽管第三产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和居民消费者有潜在的融资需求,但主体相对分散,单笔融资体量较小,金融机构受网点、人员、技术、费用等要素制约,批量规模化发展有限。随着科技技术在金融中应用,科技金融、线上金融等方式突破成本要素制约而有了初步发展,但仅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形成平衡收益与风险的有效渠道。同时,对于中小金融机构,受限于自身科技人才、研发成本等因素,金融科技或创新能力相对不足,需要与科技公司第三方合作。其次,由于追求规模、扩大利差的盈利方式受阻,迫使金融机构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例如在绩效考核上采用经济增加值考核,由规模转向要效益增长,贷款投放更加注重收益、风险、资本等因素分析。对于产值大、发展好的民营工业企业具备规模优势,融资渠道相对广泛,也是金融机构积极营销的授信对象,融资谈判地位高、成本议价能力强,在融资活动上占据优势,对于产值较小的非公有制企业,融资规模、成本均受影响相对较大。
金融风险是影响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因素,但少有理论对其进行具体研究。在实践中,金融风险抑制企业融资行为。从区域角度看,区域金融风险越高,该区域内金融环境较差,在区域内企业融资将受到影响约束。主要表现在两个途径:一是商业银行审慎经营。商业银行主要营业收入来源利息净收入、中间业务收入等,其又具有与一般企业经营不同的特殊性,即资金来源与运用的媒体中介,经营业务实质也是经营风险,而风险就是有每笔业务构成。因此,区域金融风险较高,对区域内分支银行的上级行或区域内法人银行而言,根据区域金融风险状况调整区域内信贷投向指引或信贷投放权限,可能会降低区域内信贷投放规模,止跌金融风险蔓延,从而区域内企业融资规模将减少。其次,区域金融风险高起,为稳定地方金融安全,区域金融监督力度将会加大,推动处置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压力也会传导至区域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将会审慎经营,降低了大规模信贷投放冲动,企业融资规模也收到制约。从企业自身风险角度看,企业风险越高,其融资能力较弱,作为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而言,对企业信贷投放首要保证安全性前提,企业自身风险较高,企业信贷违约概率越大,金融机构在对其投放规模、利率和担保措施上从严。而对于已发生风险的企业融资能力将更加弱化,除非是化解风险或是外部政策支持等因素作用,出险企业融资的可得性不强。因此,企业融资与自身风险高度关联。
在工业主导的区域中,民营工业企业规模体量和贡献比例很高,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等产业政策实施引导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经营决策和生产,进而间接影响着民营企业融资状况来实现企业转型。企业对工业转型而采取的行动可分主动转型和被动转型,对于主动转型的企业,其综合经营能力较强、对市场前景和政策理解较高,从企业自身采取具体行动应对工业转型产生“阵痛”,在企业自身管理和经营调整下,企业规模产值、营业收入、科技投入等内部因素变化影响着债务融资行为。对于被动转型的企业,其转型的难度大、经营行为较为消极或属于落后淘汰类工业企业,在经营方面融资需求较大,但可能存在借新还旧、展期或是隐匿和转移资产行为,风险相对较高,金融供给端对其保持较高的审慎态度,尽管融资需求较高,实际获得融资规模有限或存在压降情况。在国家政策上有明确针对工业企业融资行为规范和约束的,经过政策传导落实,也影响着企业融资行为。
假设2:工业经济为主区域,稳定的工业有助于民营企业融资,且受营业收入、自身信用风险等内部特征因素影响较大。
民营企业规模是企业发展程度的具体体现,根据《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文件,企业规模可以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微型,一般而言,企业规模与管理协同发展,规模越大的企业,无论是产值水平、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经营方面,还是公司治理、制度规范等管理方面,比规模较小的企业具有优势,规模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上的差异也影响着企业融资水平。一是规模较大的企业融资需求也量大。在日常经营中,规模较大的企业所需周转资金或项目投资量大,产生的融资需求缺口也大,规模较大企业是商业银行的重点营销客户,但商业银行间竞争使得规模较大企业具有较强的融资议价能力,融资成本相对较低。二是管理“软实力”有助于融资“增信”。规模较大的企业财务管理相对规范、管理水平较高,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占有率,注重自身品牌建设和声誉管理,违约事件对经营发展产生的成本较高,因此较为注重融资管理,违约发生概率相对较低,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为企业融资行为“背书”,对于融资行为较为有利。
1.被解释变量:民营企业贷款(PEL)。企业贷款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特别是在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间接金融市场,贷款规模体现了企业融资难易和数量程度。本文选用年度内民营企业贷款发放金额表示民营企业的融资水平,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其一,选用贷款发放金额而非贷款时点余额。本文研究民营企业融资中的贷款是各项贷款的总称,包含了流动资金贷款、贴现、贸易融资、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贷款等各类表内业务产品,贷款发放金额是该笔业务首次发放的金额,与企业用信以及其它的影响因素在整体上保持一致,而企业提前还款或是汇率变动导致贸易融资余额发生变化,会使得当期的贷款余额与贷款发放金额不同,故选取民营企业贷款发放金额表示企业融资能力。其二,选用贷款发放金额而非综合授信金额。企业综合授信金额表示商业银行对企业融资需求测算出的授信水平,由于企业因信贷产品或是实际融资需求变化,会出现已授信但未用信,或是部分用信情况,综合授信金额不能真实的表示当期企业实际用信情况。
2.区域经济指标。一是区域经济水平(REL)。民营企业是经济活动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而区域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也会影响着区域内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民营企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可能存在双向的影响关系,为降低逆向因果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选用滞后一期的地方生产总值表示区域经济水平。这样考虑也与事实相符,商业银行授信时测算的民营企业贷款需求金额是以事后、可得的区域经济数据和企业财务指标为基础,因此,假定了民营企业融资是受上一期的经济状况影响。二是民间投资意愿(PIW)、贸易水平(TL)。选用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表示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意愿,选用进出口总额表示区域内贸易水平,以上两个指标和区域经济水平一样,与民营企业有着不确定的因果关系,也采用滞后一期的相关数据解释民营企业融资情况。
3.企业特征指标。一是企业规模(SIZE)。民营企业规模能够反映经营发展和管理程度,一般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重视管理和发展,企业规模越大管理难度越大,而能够保持着规模发展的企业,其管理能力比规模较小的企业要好。根据《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商业银行监管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标准(2017)等规定,将民营企业规模划分成大型、中型、小微型三类水平。二是民营企业风险状况(ERP)。从金融供给角度分析,企业融资风险主要是还款不确定性而产生的违约概率风险,但缺少区域内违约事件和违约概率等统计数据,无法直接计算企业违约风险概率,而融资成本能够间接的反映民营企业融资风险水平,在金融市场竞争环境中,融资成本越高表明融资风险越大,企业融资成本主要通过融资利率体现,本文选用民营企业贷款利率表示其风险水平。三是工业特征指标。本文研究民营企业所在地位于山东省辖内的部分地市,由于山东省作为工业大省,调查样本所在区域多是工业规模相对较大的地市,区域工业经济对地方生产总值和金融规模影响较大,因此,本文将考察工业特征的影响,选用工业资产利润率(PMIA)和工业营业收入(IOI)分别表示工业特征指标,以上两个指标均采用规模以上工业相关数据整理和计算得出。
4.金融特征指标。一是贷款债务率(DFD)。采用区域内各项贷款总额占区域地方生产总值表示,由于分子是各项贷款总额,有国有企业贷款和民营企业贷款,亦或工业贷款、房地产贷款等结构性区别,因此贷款债务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贷款内部结构占地方生产总值情况。二是区域金融风险(RFR)。信用风险可以通过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计算,但缺少基础数据,本文采用区域不良贷款表示区域金融风险情况,一方面调查样本主要是以贷款融资为主,易受区域金融环境和逃废债情况影响,区域内不良率越高,商业银行信贷投向倾向于保持审慎态度,企业贷款规模相对偏紧,企业融资难度越大。另一方面,本文选取不良贷款为研究期间的各年末值,与民营企业贷款期间保持一致,能够反映调查样本所在区域内金融环境和风险水平。
为降低异方差和多重共线性影响,本文采用稳健、不含常数项的回归模型。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分别构建了以下线.基准回归模型
本文研究主要对象为民营企业贷款情况,样本金融和企业特征指标数据采用随机问卷调查方式获取,有效样本数2854个,民营企业样本分布在三大产业中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17个行业,而所在区域分布在济南市、青岛市、淄博市、烟台市、潍坊市、东营市和滨州市。当期变量值为2022年期间或年末数值,涉及滞后一期的变量为2021年数据。样本涉及的区域经济指标数据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由于不同指标数据单位和数量级差距较大,回归模型估值过程中易产生异方差影响,因此对变量指标数据采取了对数化去量纲处理,降低变量指标的异方差影响程度。
表1显示了各变量在去量纲前的主要描述统计指标情况。首先,描述性统计表明原始指标数据间有较大的差异。调查有效样本数2854个,民营企业贷款表示的融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90000万元和2.37万元,主要因统计样本中含有汇出汇款押汇、进口信用证押汇等贸易融资,以及循环贷款、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等表内贷款业务,其在综合授信范围内的单笔融资规模相对较小,导致不同民营企业之间融资规模差距较大。以实际贷款利率表示的民营企业风险指标也有较大差距,民营企业风险指标数据在2%以下的主要为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其融资利率相对较低,而在8%以上的主要为不良类贷款,其较高的指标数值表示利率逾期罚息利率。
其次,从民营企业规模看,大型民营企业样本116个,样本占比4.06%;中型民营企业样本305个,样本占比10.69%,小微民营企业样本2433个,样本占比85.25%。调查随机抽样的样本以小微民营企业为主,大、中、小微民企企业样本占比与市场上民营企业规模分布结构类似,调查样本民营企业规模结构也反映了市场中民营企业的结构信息。
第三,从样本区域分布看,调查随机样本主要分布在东营市、滨州市和淄博市,这三个区域经济受工业影响较大,样本分别是1698个、410个和274个,为本文分析工业背景下民营企业融资状况提供有效数据基础。所在济南市、潍坊市的样本分别是181个和158个,样本占比合计11.88%,青岛市和烟台市样本相对较少,占比4.66%。
模型1和模型2都是按照基准回归模型进行的估计结果,其中模型2是稳健线性回归估计,可以看出两个模型的解释变量系数以及其他参数基本相同,主要差别在于标准误差项,稳健线性回归模型降低了标准误差值,因此本文分析以稳健性线性回归估计结果进行分析。模型估计的调整R²值为0.9628,F检验对应的p值为0,VIF检验值都在10以下,表明解释变量的解释和影响程度较高、模型估计结果显著性较好,多重共线性影响程度较低。各解释变量相关系数估计结果较好,除区域金融风险指标不显著外,其他指标在1%水平非常显著。
从基准回归模型估计结果看出,解释变量对民营企业融资的影响关系与实际相符。(1)区域经济特征与民营企业贷款有正相关性。区域经济、贸易以及民间投资意愿指标变量系数分别为0.32、0.33和0.15,均为正值,表明区域经济对民营企业融资有正向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较好或水平较高,区域内企业经营活动相对于活跃,需要融资扩大再生产或是补充流动性资金需求,民营企业融资的需求导致了民营企业融资规模增长。其次,区域经济和贸易水平对民营企业融资影响程度较高,而民间投资意愿变量则相对较低,一方面民间投资意愿指标是反映的对未来的预期和发展前景的预判,这与样本观察期事件有关,2022年期间由于疫情影响,对经济投资的预期减弱,民间投资意愿不足,进而对民营企业融资影响较小。另一方面,民间投资意愿指标反映了固定投资情况,由于民营企业贷款中固定投资或项目融资相对较少,也使得民间投资意愿变量对民营企业融资影响较小。(2)区域金融风险、民营企业自身风险与融资规模呈负相关。从金融交易的本质看,融资利率是对融资信用风险的补偿,融资风险越高,其融资利率成本越高。民营企业自身风险变量系数-5.71,充分表明了民营企业自身风险是制约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因素。区域金融风险变量也是制约民营企业融资的因素,但其影响相对较小,系数为-0.18,区域金融风险是对整个区域内经济主体风险总体度量,民营企业金融风险也是其构成部分,民营企业金融风险要高于区域整体金融风险水平。同时,也表明区域金融风险得到控制,对民营企业融资影响程度不高。(3)贷款债务率指标与民营企业融资呈负相关。本文定义的贷款债务率指标是各项贷款与地方生产总值的比值,系数估计值为-1.12,贷款债务率越高,民营企业融资则越低。当前的各项贷款总体规模已超过地方生产总值,贷款增长可能要高于经济增长,而贷款增长流向企业结构中,民营企业贷款规模仍是有限或不足,导致贷款债务率提升而民营企业融资呈相反方向变化。
本文选取工业资产利润率和工业营业收入两项工业特征指标,模型3、模型4中分别将工业特征变量加入基准回归模型进行估计,模型5中同时含有两项工业特征变量情况。增加工业特征指标后模型调整的R²值基本没有变化,模型中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较强。模型6是针对工业类民营企业进行了回归估计,涉及样本1059个,研究在工业经济主导下工业类民营企业融资情况,模型的R²值提高到了0.9722。通过对比模型呈现以下特点:
(1)工业特征变量对民营企业融资有正向影响。分别将工业特征变量加入模型后,其系数分别为0.37和0.33,对民营企业融资影响程度相当,但工业营业收入变量系数估计检验并不显著。工业经济发展有益于民营企业发展,且工业规模经济导致融资需求也大,使得民营企业融资需求增加明显。(2)工业特征变量影响下改变了区域经济水平、区域金融风险变量影响方向。主要因工业资产负债率变量的影响,在含有工业资产负债率的模型中,区域经济水平与民营企业融资呈现负相关性,区域金融风险与民营企业融资呈正相关性,与基准回归估计结果相反,且系数估计检验不显著。模型5中,区域经济水平、区域金融风险变量的系数估计值分别是-0.13和0.41,尽管两个变量系数估计检验不显著,但对民营企业融资影响方向改变,其他变量的影响并没有很大的改变。(3)工业经济主导下营业收入和自身信用风险是影响工业类民营企业融资主因。模型6中,工业特征变量系数估计检验非常显著,其中工业营业收入系数为0.98,在模型中系数最大,对工业类民营企业融资影响最大。其次,企业自身风险系数估计值为-0.81,影响次之。这与实际非常相符,在工业经济背景下,工业类民营企业融资主要取决于还款能力和信用风险水平,工业营业收入越高,在流动资金测算时有助于提高授信规模,而信用风险越高,反映融资成本的利率水平将提升。同时,区域贸易水平变量系数估计值为-0.15,在10%水平上不显著,也表明工业经济下,工业类民营企业以生产为主,受区域贸易的影响程度有限。
根据民营企业规模,划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微型民营企业,样本数量占比分别为4.06%、10.69%和85.25%,并分别进行了稳健线性回归估计,其结果如模型7-9所示。三个模型中各变量系数估计检验性较好,大部分在1%水平下显著,变量的整体解释能力达到了96%以上。由于不同的民营企业规模因解释变量的影响出现差异。
(1)大型民营企业融资的变量影响程度相对较大,尤其是自身企业特征和金融特征指标变量影响较为明显,受经济特征指标变量影响程度相对较低。例如贷款债务率变量系数为-37.92,而区域经济水平变量系数为6.76。一般的情况下,大型民营企业规模较大,其融资授信规模较大,较好的大型企业融资规模趋于相对稳定或饱和,可能与贷款债务率存在门限效应情况,贷款债务率达到一定水平后,使得对大型民营企业融资影响由正转负。当然,也不排除模型中大型民营企业样本观察值较少产生的影响。大型民营企业由于规模较大、管理能力较为规范,在经济活动中处于优势地位,受经济影响程度较低,或是抵抗经济波动能力较强,使得区域经济水平对其融资影响程度相对有限。同时,中型、小微型民营企业融资受解释变量影响程度相对分散。(2)中型民营企业自身信用风险是制约融资的主要因素。企业自身风险变量系数估计值为-9.48,在其模型8中系数估值最大,且在5%水平下较为显著。尽管民营企业规模发展至中型阶段,但其融资受其自身信用风险高度相关,这与小微民营企业融资情况相似。中型民营企业并不会因自身规模水平而减少对融资规模限制约束,这可能其经营管理和财务指标等因素有关,各因素发展与企业规模并不协调,并没有降低自身信用风险,中型民营企业融资不具备规模带来的优势,其信用风险仍需其他方式弥补。(3)小微民营企业融资情况与基准模型分析基本相符。小微民营企业受经济特征指标变量影响程度较大,自身信用风险、区域金融风险也导致其融资能力有限。模型9中,区域经济水平和区域贸易水平变量系数分别为0.44和0.26,而企业自身风险、区域金融风险变量系数估计值分别是-3.82和-0.21,金融特征指标变量系数估计检验显著性较低。
为检验模型的稳定性进行如下处理:(1)更换被解释变量。选用民营企业贷款余额代替民营企业贷款发生额,模型回归估计结果如模型10所示。(2)异常值处理。采用1%和99%的winsorize方法对被解释变量进行了缩尾处理,模型回归估计结果如模型11所示。(3)剔除逾期的民营企业贷款。样本数据中表示企业自身风险的实际利率有大于10%现象,该样本因贷款逾期而产生的罚息利率,本文对逾期民营企业贷款样本进行删除处理,模型回归估计结果如模型12所示。通过以上系列回归检验可以看出,模型整体回归估计、各变量的解释能力和方向与上文分析相同,因此本文研究设计的模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我国经济转型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而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本文以淄博市为例,研究了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难点,以及深度分析了问题成因。研究发现民营企业在融资上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民营企业贷款增长小于国有企业,普惠金融政策支持下小微民营企业贷款增幅较大。二是民营企业的不良贷款风险水平较高,且主要集中在小微型民营企业。三是民营企业平均融资规模相对较小,金融助推民营企业规模发展的动力不足。四是“减税降费”政策红利下,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降低,在企业规模上呈现差异性。究其原因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市场需求收缩下民营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扩大再生产的融资需求下降、能力减弱。二是竞争中性、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制约着民营企业融资,进而弱化了关键性生产要素的聚合能力,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三是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环境叠加影响下,信贷资源投向风险可控或较低领域,造成生产性民营企业融资规模增长相对有限的现象。四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去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导致银行经营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转变,影响产值较小的民营工业企业融资规模和成本。为检验以上研究观点,探究制约民营企业融资的影响因素,本文立足于山东省内民营企业真实的情况,随机调查抽样的方式,选取了2854个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情况的样本数据,从产业政策、金融风险以及企业特征三个方面做实证分析,衡量了对非公有制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程度。研究之后发现,无论是外部的区域金融风险,还是企业自身风险,风险程度越高,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水平受限;其次,工业主导的区域内,渐进式的产业调整政策降低非公有制企业营业收入、风险的波动,有助于保持融资的稳定性;第三,非公有制企业融资具有规模异质性,其中小微型非公有制企业抗风险、逆经济周期能力较弱,融资约束性较高。基于以上结论,本文给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加快完善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服务改革创新的立体化金融生态环境。一是加快金融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以政府主管部门牵头主导,成立工作领导专班,加快推进“政、银、企”信息资源整合,积极搭建“线上+线下”互补互通的金融综合服务体系。依托淄博市智慧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线上”金融信息共享和服务功能,创建涵盖金融、征信、税务、工信、行业、社保、海关、司法等多方面的大数据共享信息服务平台,打通融资双方的信息壁垒,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研究和利用金融科技先进技术,开发或引进应用数理模型,让数据变成有效资产、创造生产价值。例如对融资需求的企业进行贷前信用风险评估、贷中风险监测预警,既保证了公共部门、私人信息的安全性,又为金融机构的贷款全流程管理提供数据和决策支撑。“线下”优化调整企业征信、融资担保、转贷服务、资产处置等业务窗口,集中外汇行政许可、不动产抵押登记及查询、金融及破产案件审判等政务窗口,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全方位的融资服务。二是围绕非公有制企业生命周期,丰富完善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政府各类基金作用,应重点加大对本土特色非公有制企业的投资力度,以及市外优势项目的引进。抢抓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机遇,构建企业从培育、股改、报辅、报审到上市的全周期服务链条。鼓励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上市发展,畅通企业上市渠道,积极对接山东省证监局、上交所、深交所、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设立多层次的企业上市培育基地,持续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并以此推进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财务规范的改进和提升。完善上市政务服务,依托政务服务系统,增加企业上市服务模块,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专业指导、政务服务等功能。三是完善区域融资担保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作用,为非公有制企业“增信分险”。完善覆盖全市的融资担保体系,构建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主体、以非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补充的融资担保体系,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形成“体系完备、结构优化、管控有效、风险共担”的担保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县(区)两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明确政策性发展定位,扩股注资,兼并重组,增强资本实力,提高担保能力。强化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职能,学习国内外先进担保公司经验,引进风险管理技术和人才,优化内部资产结构,提升风险管控水平,依据融资企业风险状况,设定不同担保费率、降低反担保举措。
(二)加快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的产业基础再造和升级,不断强化非公有制企业自身“硬核”生产要素建设。一是强化对非公有制企业核心技术研发的金融支撑。由于银行受监管限制不能混业经营直接从事投资证券业务,但可尝试鼓励当地有条件的法人银行机构与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专业投资机构合作,建立市场化、稳健、持续的商业合作关系,以“债权+股权”跨业联动模式,满足核心科技研发资金持续投资的融资需求。分层次、分批次的梳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等领域的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平台、企业,探索建立以“政策性或国有银行主导、中小银行参与”的联合贷款或银团贷款模式,集成金融资源,机构分散风险,推进专项贷款资源向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倾斜。二是提升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金融服务。不断建立完善区域性政策体系、法律体系、产权交易体系等基础制度保障措施,营造产权保障、公平竞争的良好创新生态,加强对政府引导基金的管理和绩效考核,鼓励引入专业基金管理团队以市场化运作吸引多方社会资本集聚。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孵化基金,着力培育研发成果转化或技术引进应用,做好长期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资源规划。完善区域性知识产权制度、支持政策和发展规划,着力打造有知名度的区域性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依托知识产权引导银行保险机构产品、流程创新,以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保险等产品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三是充分利用财税资源政策集聚技术创新能力。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为支持科技创新的有效政策抓手,最大程度的保障企业享受政策红利和便利。进一步加整合力度,运用好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项目补助、技术改造设备补贴、两化融合专项资金项目补助、智能化改造项目补助、绿色低碳与安全生产改造项目补助等政策。同时,加强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及时、全面、有效的评估,提高政策性资金使用效率和功能,规范和引导政策资金向有核心竞争力和有较强的技术转化能力的企业配置。
(三)持续加大金融科技研发,通过金融科技手段降低资金成本和提升服务效率。对于大型金融机构继续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科技手段,融入到业务流程各项环节,优化流程和创新产品、业务模式,精准匹配企业金融服务需求,降低资源匹配成本和交易成本,为企业提供高效和低成本的融资服务。对于中小金融机构加强与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和交流,在单位内部注重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加大人力、财力等资源倾斜力度,培养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利用金融科技公司提供技术手段加强自身学习和研发水平。建议地方政府根据辖内金融实际,成立金融创新孵化基地,为辖内中小法人金融机构创造相互学习交流、投入研发的平台,弥补中小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创新不足,支持中小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同时,区域内可以依托城商行联盟、联社等机构,整合和组织各方资源力量,建立金融科技创新平台,推进金融创新,提升中小法人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创新竞争能力。
[1]郭晓蓓,徐继峰,施元雪.我国非公有制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源分析与破解路径[J].2020(3):13-15.
[2]陆岷峰.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纾困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20(4):27-35.
[3]赵平,姚耀军.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中小非公有制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引入银行信贷风险定价能力作用的再考察[J].财经研究,2022(7):109-123.
[4]陆岷峰,汪祖刚.关于金融通道叠加成本现象、原因及治理研究-基于金融机构职能定位视角[J].武汉金融,2019(12):37-43.
[5]田希永、孙建如.京津冀地区非公有制企业融资约束缓解问题研究—金融规模与金融结构的双视角对比[J].华北金融,2021(9):73-84.
[6]刘乐峥、吴晓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与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基于金融分割的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22(5):3-16.
[7]王志锋、谭昕.非公有制企业在贷款融资中更受歧视吗?—基于土地抵押贷款微观数据的再探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21(8):40-52.
[8]魏革军,张晓东,郝威亚,罗小伟.非公有制企业融资的影响因素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1(1):36-42.
[9]张云超.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非公有制企业负债融资的影响[J].河南社会科学,2022(9):56-64.
[10]张雪莹、刘茵伟.非公有制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20(8):28-32.
[11]林莉,蔡雪雄,许安心.中国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扶持政策精准供给:适度干预视角[J].亚太经济,2022(3):129-135.
[12]桑朝阳.商业银行模式创新破解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22(4):153-157.
[13]徐光,赵茜,王宇光.定向支持政策能缓解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约束吗?[J].金融研究,2019(12):187-204.
[14]梅冬州,温兴春,吴娱.财政扩长、信用违约和非公有制企业融资困境[J].经济研究,2021(3):116-131.
[15] 徐博欢.“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间金融冲突及融合机制研究—基于金融文化的功能及运用模式思考[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0(1):1-7.
[16]匡贤明.正确处理六大关系,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走出融资困境[J].金融经济,2019(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