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制造业高水平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精准把握产业技术现状,有效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实施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以下简称技术体系)建设和应用,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支撑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打造体系化竞争新优势,实现高水平产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围绕制造业典型产品的关键技术、物料清单、重点生产企业等技术供给线,以及研发设计工具、生产制造装备、标准、质量、管理服务、关键软件等技术支撑线,构建系统化、标准化的技术体系。依托技术体系,找准产业技术短板和强项,全面支撑产业科学技术创新工作,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层次地融合,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有力支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
系统思维,科学分析。围绕重点产业典型产品生命周期,全面厘清技术体系发展现状,精准定位技术短板弱项和长板优势,针对性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先进的技术推广。
企业主导,多方联动。加强供需联动,充分调动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积极性,发挥各类创新平台作用,深化产业链上下游、产学研协同,促进技术体系建设和推广应用。
央地协同,分类实施。面向国家战略发展亟需,围绕重点产业,聚焦典型产品构建技术体系。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因地制宜推动优势特色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动态监测,定期更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开展技术体系动态监测,定期更新技术体系,为动态调整技术攻关方向、防范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制定相应措施提供支持。
到2025年,形成一套科学适用、标准规范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方法,基本建立涵盖制造业各门类重点产业典型产品的技术体系,分类分级建立短板技术攻关库、长板技术储备库及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库。通过有效应用,技术体系效能初步显现,产业科技攻关更加全面和精准,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新技术推广更有成效,标准、质量、关键软件等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明显地增强;在指导地方开展产业链强链补链、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带领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上的水准不断提升,企业技术研发体系持续优化。
到2027年,建成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全面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联通的技术体系网络。技术体系全面应用于产业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新技术推广,有效指导地方制造业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发展,有效引导企业建立先进的研发体系和科学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为制造业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条主线,形成关键技术、物料、企业、研发设计、制造装备、质量、标准、管理服务、关键软件9张清单,依据技术成熟度和制造成熟度模型,对比国内外差距,形成5个评估等级。(一)技术体系构成
技术体系评价包括9个方面的总体评价和具体评价,按照技术成熟度和制造业成熟度设置5个等级,全面反映产业链关键技术的发展水平、基础共性程度、差距和赶超难度(依据技术成熟度,将关键技术又分为无自主能力的技术、需产业化的技术和成熟的可大面积推广的技术3类);物料的国内外差距和供应商来源多样性稳定性;企业的整体水平和上下游协作水平;研发设计工具的成熟度、差距和赶超难度;生产制造装备和质量工程技术的差距和赶超难度;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发展水平、绿色化发展水平、公共服务平台配套成熟度等。
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技术体系建设的全面性、实时性、精准性、先进性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适时对技术体系在支撑科技攻关、制定项目指南、项目过程管理、鉴定验收评价等应用情况开展评估。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根据需要对技术体系在科技攻关支撑度、招商引资影响力、社会与经济效益贡献度、企业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建设及应用情况进行评估。
建立技术体系信息监测服务平台,对技术体系进行动态监测,根据技术发展、产品迭代与行业应用情况,及时更新技术体系。同时,动态调整短板技术攻关库、长板技术储备库及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库,定期编制技术体系诊断分析报告,根据监测结果,对技术体系建设成效进行验证。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根据技术发展情况和产业布局需求,动态更新本地区技术体系的建设情况。
针对重点行业典型产品涉及的断点和卡点,采取类比推理“剥洋葱”的方法,运用技术体系方法进一步深入挖掘问题和研究评估,逐步完善形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技术体系架构,以全面识别、精准定位断点卡点,找准攻关和技术推广的发力点。同时,通过梳理厘清不同产业链间的关联性,凝练基础共性问题,进一步形成可信息互通、协同合作的技术网络体系。
支撑制定科技攻关项目指南,精准确定攻关项目。依据技术体系中短板弱项,按照技术评估等级,围绕典型产品涉及的核心技术、制造装备、质量及关键软件等,梳理关键技术问题,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目录,做到全面准确,防止漏项和重复立项。与科技创新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专项等衔接,有效支撑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
依据技术体系和技术评估等级确定成果清单,分类开展产业化工作,围绕重点行业典型产品,加强与现有载体的对接,避免无效的成果转化。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形成产业化合力。依托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质量评价实验室等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加强中间试验能力建设和产业化综合保障服务。
应用技术体系,精准识别长板优势,形成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目录。针对行业特点开展技术推广,实现全行业技术进步,有效提升质量效益,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和专业机构作用,用好标准、认证等工具,加强供需对接,匹配、共享资源,形成工作联动,不断的提高技术推广的质量和效率。
工业与信息化部加强对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技术体系与产业政策法规的衔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统筹行业协会、产业联盟、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智库等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建立央地协同、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本地区的技术体系建设和应用。
①共分为1—5颗★,★越多代表总体水平越高。其中,1颗★属于“卡脖子”领域,在产品和技术上对外高度依赖,自给率非常低。2颗★代表技术属于“卡脖子”领域,在产品和技术上对外依赖,技术和产品整体缺乏竞争力,自给能力较弱。3颗★代表自主技术和产品处于“能用”阶段,环节内部分技术和产品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自给率处于中等水平。4颗★代表自主技术和产品处于“易用”阶段,环节内部分技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自给率较高。5颗★代表环节内自主技术和产品处于“好用”阶段,具有很强国际的竞争力,技术水平国内领先,自给率高。
②共分为1—5个等级,数字越大代表技术发展水平等级越高。其中,1级代表自有技术能力弱,严重受制于人。2级代表自有技术能力较弱,关键技术受制于人。3级代表自有技术取得一定突破,跟跑国际领先水平。4级代表自有关键技术较为成熟,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级代表自有技术体系建立完善,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⑤无自主能力的技术对应关键技术清单总体评价中的1级,表示技术对外完全依赖,处于科技攻关阶段;需产业化的技术对应关键技术清单总体评价中的2—3级,2级表示技术已通过科技攻关阶段并处于成果商业化运作小批量生产阶段,3级表示产品和工艺过程趋于成熟但仍未完成产业化阶段;成熟的可大面推广的技术对应关键技术清单总体评价中的4—5级,4级表示技术已经初步成熟并可应用于个别行业领域,5级表示技术先进成熟并可开展大面积推广。
①共分为1—5颗★,★越多代表总体水平越高,总体评价可结合物料供应商国内外差距、物料来源多样性和稳定性等方面做综合评价。
②共分为1—5个等级,数字越大代表差距越大。1级代表国内物料市场占有率高,已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国际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2级代表国内物料市场占有率较高,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力。3级代表国内物料处于“能用”阶段,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4级代表物料主要来自国外,国内物料处于“不好用”阶段。5级代表国内尚无相关物料供应商,受制程度高。
③共分为1—5个等级,数字越大代表情况越好。总体评价可结合多样性和稳定能力给出评价。在多样性评价方面,1级代表供应商来源单一。2级代表供应商数量偏少,且均为国外供应商。3级代表有一定数量供应商,绝大部分产品供应来源于国外。4级代表供应商较为多样化,部分供应商来源于国外。5级代表供应商来源多元化,极端情况下具备替代方案。在稳定性方面,1级代表核心产品的主要供应商极不稳定,受制程度很高,受国际形势变化影响非常大。2级代表核心产品的供应商不稳定,受制程度较高,受到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3级代表核心产品的供应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国内或友好国家供应商占有一定的比例。4级代表核心产品的供应商较为稳定,以国内或友好国家供应商为主。5级代表核心产品的供应商稳定,以国内供应商为主。
①分为4种水平: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需分别填写国外和国内占有率或整体发展水平位居前三位的企业。
②共分1—5级,数字越大代表情况越好。1级代表国内企业尚未建立协作关系或由于环节缺失而无法形成合作,2级代表上下游部分环节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3级代表上下游关键环节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4级代表上下游关键环节建立起广泛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5级代表上下游企业合作紧密、协同创新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了整体竞争优势。
①共分为1—5颗★等级,★越多代表总体水平越高,需结合本表其它列的评价等级进行综合分析。
②共分为1—5个等级,数字越大代表成熟度越高。1级代表国内无相关设计研发类工具。2级代表国内有相关设计研发工具,但工具自主化率偏低。3级代表国内有相关设计研发工具,具备一定自主知识产权,开展一定范围的推广应用。4级代表设计研发工具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应用生态环境较为完善。5级代表完全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
①共分为1—5颗★等级,★越多代表总体水平越高。总体评价结合国内生产制造设备能力和差距等因素进行整体综合分析。
根据“质量是研发设计决定的,是生产制造实现的,是检验检测保证的”的理念,质量贯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需要各种质量工程技术。其中,质量设计技术是在产品或制造的设计过程中,围绕质量特性的相关设计控制技术。如:设计参数优化技术、可靠性设计技术等。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是在产品加工制造过程中,围绕产品质量特性的相关控制技术。如:在线测量控制技术、设备稳定性保证技术等。检测和试验技术是涉及产品质量特性的测量、检验、试验相关技术。如校准技术等。质量保障技术:涉及产品交付运营过程中为确保用户的持续使用要求和后续质量改进而开展的产品质量控制相关技术。如:使用与维修任务分析技术(OMTA)、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FRACAS)等。
①共分为1—5颗★等级,★越多代表总体水平越高。1★代表质量工程技术缺失,国内无相关质量工程技术机构。2★代表质量工程技术较弱,缺少权威机构。3★级代表质量工程技术存在差距,具有较为知名的质量工程技术机构。4★代表部分国内质量工程技术存在差距,具有国际知名的质量工程技术机构。5★代表质量工程技术与国外处于同一水平线,具有国际先进的质量工程技术机构。
标准类别包括: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以及企业主导的事实标准。
①共分为1—5颗★等级,★越多代表总体水平越高。1颗★代表国内在该领域标准严重缺失,无自主标准且缺乏应用,标准受制于人且难以突破,技术话语权严重缺失,标准必要专利由国外企业掌握。2颗★代表国内在该领域标准较为缺失,自主标准数量不足且应用较少,自主标准与当前产业发展水平匹配性不足,存在较多尚未覆盖的新技术、新产品。国内已有等同采用国际标准,但缺乏技术线颗★代表国内已有一定数量的自主标准,但标准体系尚不完善,自主标准适用性与当前产业发展水平基本匹配,标准数字化开始推进,存在一些尚未覆盖的新技术、新产品,企业对该领域标准的执行情况较好,标准在市场准入、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政策采信,国内在该领域参与制定了国际标准,在一些细分领域形成了一定的技术线颗★代表国内在该领域标准较完备,已有较成熟的标准体系,自主标准与标准数字化应用较为广泛,且对产业发展发挥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企业对该领域标准的执行情况很好,标准宣贯和培训工作开展较为广泛,标准在市场准入、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具有较多的政策采信,国内在该领域参与较多国际标准制定,该领域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并形成了较大的技术线颗★代表该领域标准完备且充分,标准体系健全,具有前瞻性,自主标准与标准数字化应用广泛,对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企业对该领域标准的执行效果显著,企业达标率较高,组织了广泛的标准宣贯和培训,标准在市场准入、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政策采信,在该领域已建立了国际标准化主导地位。
①共分为1—5颗★等级,★越多代表总体水平越高。总体评价结合国内外主要服务商差距、数字化发展水平和绿色化发展水平等方面做综合分析。
②共分为1—5个等级,数字越大代表数字化发展水平越高。1级代表不具备相关数字化转型发展能力。2级代表部分采用了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手段对生产活动进行改造提升,初步实现了业务的数据共享。3级代表对所涉及的装备、系统进行集成,实现跨环节的数据共享。4级通过数字化手段将生产制作的完整过程中人员、资源、制造等数据进行充分挖掘和应用,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效果明显。5级代表基于数字化技术实现产业迭代升级,产业链高效协同,加速形成新模式新业态。
③共分为1—5个等级,数字越大代表绿色化发展水平越高。1级代表产品能耗水平高,污染物解决能力弱,绿色化发展意识普遍不强。2级代表能耗水平较高,污染物解决能力较弱,绿色制造服务能力不强。3级代表已经建立了绿色化发展机制,初步开展了节能、污染物防控等工作,形成了一批绿色技术/解决方案服务商。4级代表绿色低碳技术获得拓展应用,能耗水平和碳排放强度稳步降低,绿色技术/解决方案服务体系较为完善。5级代表能耗水平低,实现了碳达峰,绿色技术/解决方案服商体系完善。
④共分为1—5个等级,数字越大代表配套成熟度越高。1级代表暂无相关公共服务平台。2级代表具有相关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力单一化。3级代表具有相关公共服务平台,提供部分必要的公共服务项目。4级代表服务平台具备信息服务、融资服务、技术创新服务、创业服务、培训服务、管理咨询服务、市场开拓、法律服务等共性服务项目。5级代表平台聚焦产业特色和应用需求,建立了专业化的信息服务、融资服务、技术创新服务、创业服务、培训服务、管理咨询服务、市场开拓、法律服务等在内的完整服务项目。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